上海市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推动5款以上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等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以医疗级场景为核心,以战略产品为导向,重点推进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鼓励非侵入式发展。到2030年前,脑机接口产品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近日正式印发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旨在抢抓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机遇,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前,将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等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实现高质量脑控。到2030年前,脑机接口产品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

《行动方案》明确,脑机接口是通过神经工程手段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术,在医疗、康养、教育、娱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全球各国科技竞逐的重要赛道。上海市作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交汇点,其脑机接口产品化优势明显。上海市将充分发挥产业配套支撑条件好、临床资源丰富等优势,推进产品研发。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市将重点推进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并鼓励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训练、教育娱乐、智能生活、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侵入式技术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将电极等信号记录装置植入硬脑膜(一层附着于颅骨内面的结缔组织膜)下的大脑皮层,进行高通量的神经信号采集。半侵入式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植入颅骨下、硬脑膜外的部位。这里距大脑神经元很近,但不直接接触神经元细胞,与侵入式技术相比,安全性更可控。非侵入式技术的风险更低,但目前功能较为有限。其产品形态通常是穿戴式设备,将采集脑电信号的电极附着在头皮上,提取神经元活动混合并经过颅骨衰减后的信号。

《行动方案》提出了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临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突破,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医疗器械型式检验,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等患者,实现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形成一批新业务、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形成医疗级康复产品与消费级爆款应用。引育5家以上具有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10家以上产业链上下游国内骨干企业。形成脑机接口产品与检测评价标准规范。

到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系列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进入医疗器械注册审批阶段,帮助失明患者,部分恢复视觉能力;帮助瘫痪患者,部分恢复全身的触觉感知与运动能力;为难治性癫痫、重度抑郁症等脑疾病,提供新型治疗手段。脑机接口上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实现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区,多家脑机接口企业形成全球影响力,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为实现以上目标,上海市科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医疗机构,开展运动控制、言语合成、神经疾病治疗、视觉重建等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面向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鼓励企业开展非侵入式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基础,协同开展脑控康复用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械臂、义肢假体等外围设备研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持续开展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研究,探索新赛道。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推动临床试验与应用示范、健全产品标准与检测体系、培育产业创新生态。具体措施包括强化科学监管,积极落实《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建立脑机接口科技伦理审查专家复核工作机制;鼓励代表性医疗机构,建设临床试验基地、临床研究病房、临床试验预备队列,支持企业开展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

总之,上海市发布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将有力推动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为失语、瘫痪等患者带来福音,并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